前两天,笔者用“一个不喝酒的校长”署名,发了一篇文章,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教育生态的不断升级是历史趋势,什么是趋势,就是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那种历史的车轮。轱辘轱辘的就碾压过去了,经历者都是沧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正好那天晚上和几个朋友吃饭,跟这位校长在一起,他还是苦口婆心的劝着一位二胎妈妈成功人士对学区和学校的新辛苦对比。
笔者后来插了一句话:你不错,这些让你不舒服的观点,你一个财富自由精神自由的人能听进去,当然也不一定照做,就不错了。很多人是听都听不进去的。因为在教育观念上,将错就错和不断跟现实讲和是众生之常态。
还是希望这样的观点,被更多的家长看到,因为焦虑没用,任性更没用。陪伴孩子的成长,是一场一去不复返的、不可逆的旅行。你要么用前瞻的眼光为未来培养孩子,要么就自己继续任性,然后再将错就错,不断与人生讲和!
这位不喝酒的校长的文章,后来他自己加入了一些心理学的观点,就更有指导意义。
本文授权转载自/马老师家长同盟(ID:ma15092281999)
撰文/马老师
审校/申君毅
孩子就是孩子,教育没有……,只有……
昨天在网上看了一篇报道关于李沧教育的话题,顺便看了作者前几期关于浮山后、崂山个别学校发展模式的分析,读后,感觉分析得很中肯,对于所谓“优质学校”的“成功”路径,阐述了朴实的观点: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师资=优质的学校。对于这一观点是成功学的教育再现,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浮山后某校、崂山某校面向全区招“特长生”,掐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习“尖子生”汇聚一家,星星之火燎原的现象就会戛然而止。因为这是违背了基本的教育规律,那就是“关注”与“关系”的问题。
招特长生、优秀生,是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教育者要有成长型的思维模式,不是关注“学生能不能教好”,而是思考“我该怎么教”;不是相信“特长生”、“优秀生”的天分,而是坚信只要努力,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成就。
一个舞台会容纳多少人,多少人会被关注,这个问题,大家一想就明白。时间、空间总有它的局限性,“优秀”的聚集在一起,和“普通的在一起”,从教育关注的角度都是一样的。小的一节课,关注到班级人数的四分之一是好老师,关注到三分之一的“名师”,关注到一半以上的是“特级”教师,你想想一个学校会有多少“特级”“名师”,把优秀的聚集在一起,大部分学生势必会为优秀的优秀陪驾,如若均衡在其他学校,关注的面与力度就会越来越大。
教育心理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效应,叫期待效应,心理学家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些学生,告诉老师经过发展潜力测验,他们有发展潜能,再三嘱托老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这些学生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都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为什么?因为这些孩子在老师的心目中不一样,老师会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期待。这就是关注的力量。
近几年,“清北”考生数量让人对教育产生了质疑,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味的指责高中,而初中过早的“打造”出所谓的“名校”,将大量有潜力的学生集中到一起,沦为了“仲永”,是不是问题的源头,笔者不敢说,只能想想,因为教育是一脉相成的,哪个段也不允许出问题,哪个段都需要优质均衡,而不是“优质”的大量集中,容易形成教育的“肠梗阻”。所以,这几年政府在教育均衡方面下大力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笔者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优质均衡的发展是必然的,它与城市的进程和人的观念的改变是息息相关的。
“学而优”的思想是我们普世的观点,但“学什么”“什么优”,大家理解可能有问题。前段,家里装修,帮忙安装橱门的师傅,很热情,很专业,处处为我们考虑,让我们很感动。聊天中得知,他初中未毕业就开始了打工的历程,跟着父辈学了很多技能,到现在(35岁)主要做门窗的安装,家里两个孩子,“凭双手吃饭”。当谈到学习的时候,他说到了他的舅子,一所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现在无所事事,家里人都很焦急。他的谈话,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当我们一味地追求名校,追求学业成绩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一些问题,甚至是人生很重要的问题——持续发展。
让孩子上大学就是教育的终点吗?要知道大学后面还有更长的人生。多少孩子在上了大学之后,因为没有了外在的约束而彻底放松,甚至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发现,北大有30%多的新生厌学,他们“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不知道工作的意义,更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所以教育要回归本质,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帮助孩子形成自驱型人格,而学业成绩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副产品。
孩子的成长是弯弯曲曲的历程,是面对世界,战胜“恐惧”,求得“安全”,寻找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需要强势者(老师、家长),对孩子有客观的分析与引领。现实是我们的标准可能过多的定位在“成绩”这一要素上,寄托在“学校”这一舞台上,也就是把希望给了别人。希望给了别人,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原有的“恐惧”未战胜,新的接踵而来。这也许就是“内卷”的根吧。
“学而优”,“学”的是“自我”,“优”的是自信。那么“关注”就应该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那么一味地择校,进“名校”就要慎重了。每所学校都有名师,每所学校都有需要好好成长的老师。不要把希望给别人,要多在孩子的自立自为自思自悟上多下功夫,100%的孩子是自我,孩子的100%主要在自信。学校、老师的“关注”只是催化剂,家长的“关注”是营养蛋白,自我“关注”才是持续成长之源。当我们把关注学校当成重点的时候,预示着麻烦会陆续地来到,我们的期望,一定会在现实中碰到厚厚的墙壁,因为我们没在“自求”上下功夫,只是注重外在的,甚至把外力当成了成功“救世主”,当成了忙碌的我们的“替罪羊”。关注学区,关注学校,不如关注“家”,关注“孝”,关注“自信”。力量是相互的,请相信自己。真正的“优质”是自我的超越,而不是一帮子“优秀”的人聚在一起。
老师的关注、家长的关注、孩子的关注,最终是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三观养成和奋斗的行为。目标明晰,就需要清楚的认识培养的路径。目前,各个地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没有大的差异。若论差异,主要在教育过程“关系”构建的融洽度上,也可以说是育人文化厚重度上。育人先认人,认人重“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是一所学校优质与否的关键。
人类有一种基本的需求叫做联结,就是人需要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系,感受到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这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深厚的关系。比如在师生关系中,当老师和学生感受到了联结的存在,不仅可以带来更好的沟通,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获得在学校中的归属感,甚至有助于提升他的价值感,而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终身所寻求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叫作归属感,一个叫作价值感。
近几年出现了耐人寻味的现象,“群众满意度”最差的几所学校,竟然是公认的“名校”,”有可能是“围城”心理的原因,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造成的,因为“关注”毕竟有限,群英荟萃做不到群英共进。实际上也是反映出师生关系存在问题,家校关系也就一般了。积极的师生关系,是老师品质的复制,是对生活的理解,是对知识的把握,需要老师有综合的育人艺术。教师如果只站在知识传授的角度来教学,那么老师的职业就会被智能机器所代替。育人重育心,特别是处在少年向青年转化的中学阶段。心有了,知必存。一个会和学生“玩耍”的老师,学生的成绩也会棒棒的。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主体在老师。老师应在此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而这一关系构建需要老师把学生的自主发展放在首位,要摒弃传统的说教和管束,老师要研究学生持续发展力上做文章。新时代学生发展给教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难当,难在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穿新衣走老路,必然难。
优质学校是靠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来成就的,不是单一的成绩。“优质学校”满意度不高,就是明证。进了“名校”的人,学会了理性看孩子;外围的人,还在继续选择学校。若能理性的想想,也许内卷就会慢慢消失。“关注”自我,构建自我“关系”,才是教育之道。李沧教育没有违背教育发展的规律,没有采取“成功学”之道,是为了更好的优质均衡,值得称赞和期待。
X 关闭
2021年北向资金流入超4300亿元 外资热情拥抱中国资产
尽管面临疫情反复等多重不利因素,外资在2...北交所董事长徐明:北交所成立以来股票平均上涨98.9%
北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徐明8日表示,北交所...宁吉喆:2021年中国GDP将连续第二年超百万亿元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黄金消费市场渐回暖 “古法金”饰品获年轻消费者青睐
2022世界珠宝发展大会正在海口举行。8日在...观察:中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开通之“时”与“势”
杭台高铁首趟列车即将发车。张煜欢摄1月8...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十四五”起步之年良好开局
中国生态环境部7日在北京召开2022年全国...人社部发布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外发布了《...云南永善佛滩顺河梯级电站全面推进建设
日前,云南省永善县顺河村举行了佛滩顺河...中老铁路的背后 “税务专车”一路同行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仅需...哈啰出行投资成立装饰工程公司 注册资本200万元
企查查APP显示,3月18日,上海钧住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建筑工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